第一部分
下面大家出版的是Nick Beams2002年1 月16日的一次讲演,他是社会主义平等党的总书记和世界社会主义网站的国际编委会成员。讲演是在澳洲社会主义平等党在悉尼的一所国际学校里举行的。
10年前,当苏联和东欧的斯大林主义者政权崩溃后,第四国际的国际委员会提出了下列问题:这类政权的死亡是为新的资本主义平衡打造了条件,还是总的来讲正在破坏世界资本主义的稳定性的进程的开始?
有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假如苏联的倒塌意味着资本主义又能苟延残喘一段时间,大家需要说,既然社会主义可能并没死去,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景势必在将来的某个时刻到来。
大家觉得,相反,苏联的崩溃归根到底是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的政治表现——经济变化破坏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打造于其上的政治结构。生产的全球化,连同以计算机芯片为基础的产生广泛影响的技术进步,致使了斯大林主义的国家经济即“一国社会主义”的彻底完蛋。
但,斯大林主义政权的崩溃只不过世界经济的进步——由资本主义驱动的生产力的全球扩张和以民族国家体系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的统治之间的矛盾的又一次爆发的开端。大家觉得,这个矛盾的又一次出现,具备深远的经济和政治影响。
国际委员会在过去十年里的理论和政治工作集中在研究资本主义历史性进步的新阶段的后果,并在此基础上对大家的工作方法做出必要的改变。
从刚开始大家就承认斯大林主义政权——最强大的劳动者官僚机构——的崩溃对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者官僚机构的进步都有深远的影响。大家觉得,网盟、社会民主党和工党的转变并不简单的是领导人的叛变行为,而是他们的特有结构的有机产物。这是以民族国家为基础的组织对生产的全球化所致使的新形势的反应。
生产的全球化同样需要对民族自决看法的批判性的重新考察。尽管这种需要在他们的早期就其反对帝国主义而言具备一种历史的进步性,世界经济的巨大变化意味着目前它已经变化了。自主决定已经成为各种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阶层寻求打造他们自己与全球资本联系的需要。
国际委员会的以上剖析是在反对各种小资产阶级激进倾向的过程中进步起来。斯巴达克同盟在1994年对大家的剖析的攻击中集中了所有那些归根结底以对民族国家施加重压为基础的政治权势的看法。
假如民族国家像激进分子们所说的那样,没被生产力的全球进步所破坏,并且仍然像他们所坚持觉得的那样是主要的政治经济实体,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看法就只是伦理和道德的理想了。社会主义的前景——以消灭民族国家和私有财产为基础——就只不过乌托邦了。
这是由反全球化运动所引起的主要政治问题。在1999年西雅图的示威行动之后,大家讲解道,有必要区别生产力的全球化——一种完全进步性的进步和世界社会主义借以打造的基础,与全球资本主义——这种打造在私有财产和民族国家基础上,并且限制了生产力进步的过时和反动的体系。这种区别是大家两年前与Michel Chossudovsky 教授争论的核心。
基于大家的剖析,ICFI达成了如下主要变化:1995-96 年,大家从同盟转变为党,1998年创建了世界社会主义者网站。
大家目前提出这个问题:大家的预测能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吗?换句话说,资本主义可以打造起进一步的全球扩张以其为基础的新的国际平衡吗?目前的局势有走向将来的不测事件未来发展趋势吗?过去10年的风雨只不过新的稳定的国际秩序诞生时的阵痛不痛?或者相反,以苏联的倒塌为标志,它们意味着不平衡的加深?在这次讲演中,我将尝试回答这类问题。
美国引导的三次战争
过去十年的政治经济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美帝国主义引导的三次战争和国际金融体系增长的紊乱。1990-91 年的海湾战争之后是1999年对塞尔维亚的战争,目前则是对阿富汗的战争,正如布什所许诺的那样,2002年是一个战争年。当大家进入2002年时,大家面对的是近四分之一个世纪,甚至可能是战后以来最紧急的全球性衰退。
1990-91 年的海湾战争和苏联最后解体的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它们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战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平衡的破灭。正如大家当时所指出的,美国的地位是很矛盾的。当时,美国一方面正庆祝它对苏联的胜利,其次它又在艰难的维持着对其角逐对手的全球霸权地位。ICFI1991年的宣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殖民主义》写道:“美帝国主义为了恢复它的世界统治地位的这种驱动力构成了世界政治中最具爆炸性的原因。”对美国来讲,比科威特的自由更要紧的是为它提供了一个向全球展示其军事实力的机会。
ICFI在1999年5 月的声明《列强,石油和黄金》中说明了美国对南斯拉夫的战争根源在于这个世界资本主义大国争夺前苏联的地盘和获得它们的资源。
“世界上还没开采的最大的石油储备坐落于前苏联共和国的里海边境上。这类资源正被资本主义列强瓜分。这类能源将被用于重整军备,并且将致使帝国主义列强对当地反抗者的征服战争和帝国主义者之间愈加激烈的冲突。”
“这是理解美国好战的对外政策的重点所在。对南斯拉夫的轰炸只不过遍及全球的侵略战争的最新一例。尽管这类战争都有某些地区性的动机,但它们都是美国对苏联崩溃所带来的机会和挑战的反应。华盛顿把它的军事力量看作在将来的对资源的争夺中打败对手的王牌。”
ICFI预计到了目前对阿富汗的战争,这场战争是早在911 事件前就筹备好了的。恐怖袭击只是为美国政府为它推行蓄谋已久的战争提供了一个借口。
美国的全球地位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是几次讨论的主题。譬如,1992年从五角大楼泄漏出的材料中就指出美海外交政策的核心问题是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地位。
在1997年,卡特政府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了解地讲解了这种地位:“在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世界事务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苏联的失败和崩溃是一个西半球大国飞速上升为唯一的而且的确也是第一个真的的全球性大国的进程中的最后一步。”
但问题在于怎么样才能维持这种霸权?据贝热津斯基说,“在全球到处插手的美国怎么样应对复杂的欧亚国内的大国关系——尤其是美国能否阻止一个占主导地位和敌对的欧亚国内大国的出现——在美国维持全球霸权地位的问题中居于核心地位。”
布热津斯基在它的书里花了一章的篇幅来写他所谓的“欧亚国内的巴尔干”,这大致包含包围里海的国家及其邻国。
“传统的巴尔干代表争夺欧洲霸权的斗争中的一个潜在的地缘政治目的。欧亚国内的巴尔干在地缘政治上也是要紧的,由于他们将控制一个势必出现的旨在更直接的联结欧亚国内东西最富裕最勤劳的来暖的运输网。从安全和历史野心的角度来看,它至少对三个与它直接接壤的较强大的邻国俄罗斯、土耳其和伊朗有要紧意义。中国对这一区域也表现了愈加大的政治兴趣。然而,作为一个潜在的经济目的,欧亚国内的巴尔干的重要程度愈加没办法估量:当地区集中了巨大的天然气和石油储藏与包含黄金在内的要紧矿产资源。”
布热津斯基指出,对全球霸权的追求和国内的民主是不相适应的。“美国的国内规范过于民主,以至于它不可以在海外实行独裁。这限制了美国力量的用法,特别是军事恫吓能力。历史上从来就没一个奉行平民主义的民主国家获得过国际霸权。除非公众感到国内福利忽然遭到威胁或挑战,他们是不会支持努力扩大实力的目的的。”
非常难有比这更能简洁的说明911 事件有哪些用途和对美国自己的民主权力的攻击的驱动力的了。
悉尼先驱早报1 月7 日的一篇转载自洛杉矶时报和路透社的文章记录了过去十年里美国军事力量的筹备工作:“在秘密协议的掩盖下,美国正打造一圈围绕着阿富汗的新的和扩展了的军事基地,并且提升它对大多数穆斯林国家打击的能力。来自五角大楼的消息称,自从911 以来美国已经在邻近阿富汗的9 个国家的13个地址打造了军事营地,显著的扩展了在这一区域的基地互联网。从保加利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到土耳其、科威特与其他国家,超越6 万名美军驻扎在这类前线基地里。”
文章写道,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在六个波斯湾国家打造起一个军事设施互联网。从911 开始,美国已经和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达成了在那里驻扎军事力量的协议。
尽管911 事件确实致使了政治局势的急剧变化,即便没发生911 ,阿富汗战争也一定会以另一个适合的原因被发动。
罕见的十年经济增长周期
至于经济形势,美国和世界的经济衰退早在911 之前就已经显露出来了。而且,目前正在进行的战争,事实上是十年以来正在进行的过程的结果。
在去年11月,国家经济调查总署宣布,基于一系列统计数据的基础上,美国经济已经正式进入衰退期。依据NBCR的资料,衰退开始于3 月上旬,距离上次1990-1991 年的经济衰退正好10年时间。
认真研究近期一次经济周期是很有意义的。第一,它代表了美国战后最长的一次经济扩展时期。甚至战后50年代和60年代的黄金增长时期也没这样长的经济增长期。这次引人注目的10年增长有某些特殊的特点。
正如《金融时报》11月1 日所指出的,与历次周期不同,这次衰退有很多很不利的景况,这使得距离下一次的复苏的时间上将会相当漫长。也就是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每年平均3.1 %,资本积累率仅为1 %。
历史上看,近期的这次周期决无什么异常之处。90年代的经济增长仅仅比黯淡无光的70年代的增长稍快:在1973-1980 年的经济周期中,美国时而上升、时而降低的经济平均年增长率是2.9 %。90年代的经济增长慢于80年代,就更别说与60年代创纪录的4.4 %相比起来看上去这样的不值一提。根据美国的主流媒体的说法,90年代的经济增长较以前时期都有不同,其特点就是增长速度快于以往时期、增长周期长于以往时期。这类说法事实上遗忘了一个事实,90年代早期的增长的特点就是增长乏力。
另外一个关于90年代美国经济的研究显示:即便是最草率的浏览以往的经济数据,也会发现所谓的“新经济”的奇迹实在是一个大肆宣传的骗局。从整个周期上看,3.1 %的GDP 增长率远远低于50年代和60年代,仅轻微的快于70年代的经济增长。
那样世界的状况又如何呢?重新研究最发达的西方7 国,大家发现,仅仅美国和英国在1993-98 年间的经济增长速度快于1983-93 年时期,其他五个发达国家增长速度则低于1983-93 年时期,而且所有些西方七国经济增长速度都显著慢于1964-73 年世界经济周期的增长速度。
表西方七国的经济增长七国每年平均GDP 增长速度1964-73 1983-93 1993-98 加拿大 5.6 2.8 2.5法国 5.3 2.3 1.7德国 4.5 2.9 1.5意大利 5.0 2.4 1.3日本9.6 4.0 0.8 英国 3.3 2.3 2.7美国 4.0 2.9 3.0
那样世界上所有人的基本生活标准提升了吗?
世界上最富有些20%占有全球GDP 总量的86%,而最贫穷的20%仅仅占有全球GDP 的1 %,中间60%的人占有13%。世界上最富有些200 个人的收入在1994年到1998年短短4 年的时间里又涨了一倍,超越了1 万亿。世界上最富有些三个人拥有些财富超越了48个穷国的GDP 之和。依据1999年联合国进步报告,世界每年需要400 亿USD来保持人类成长所需的基本的热量和营养、基本的教育、饮用水的卫生、与人类的繁衍生息。而假如那两百个超级富翁可以把他们收入的1%即大约70~100 亿贡献出来,将会解决全球的初等教育的问题;而假如贡献出5 %的话,将可以保持世界基本的社会福利。
近期的一项研究表明:1998-99 年,世界人均总产出的增长率为1.5-1.8 %,超越80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低于十年以前甚至更早,其中至少55个国家的人均收入一直是降低的。在20%的最富国家的人均收入与20%的最穷国家的人均收入的比从1960年的30:1 上升为1990年的60:1 ,这个数字在1997年变成了74:1.收入上的两极分化同样出目前了富国内部,特别是美国和英国。世界上的没钱人目前的收入仅和1820年持平,甚至还要低于1820年。
重新回到美国经济的话题上来,90年代有一个范围明显超出战后所有经济周期,就是债务的增长,特别是外债的剧烈增长。
2000年末,美国对其他国家净债务为2.19万亿USD。2001年末,净债务达到2.60亿USD,占GDP 的22%,这个比率在1999年才达到16.4%,同时也比1997年的12.9%高了9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美国目前吸收了世界总储蓄的2/3 ,也就是说,美国成了一个超级的金融真空吸尘器,源源持续的将世界各国的资本吸入本国。这必然给世界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重压,由于资本过多流入美国使得其他国家没资本投入到生产范围,也就不会产生经济增长。
目前后察看美国资本主义的进步,这确实是让人困惑不解的情景。在1917年,当英国的投资为偿付巨大的对德战争的支出时,美国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从欧洲的对美债务中获得巨大利益,大发战争财,并且一跃成为债权国。一直持续到80年代后期,美国一直是一个债权国。目前,仅仅过了十几年未来的今天,美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让大家重新回顾这个转变的历史过程。从1983-1990年,美国非金融部门总债务从5.36万亿增长到10.85 万亿USD,涨了一倍。在90年代,总债务增长了62%,1991年11.31 亿增长到2000年18.26 亿。自从1992年以来,每年外国流入的资本量等于在美国原有全部信用市场总投资的10%以上。
国内债务也同时增长起来。依据联邦储备系统统计的资本流动数据,居民和公司债务占私人收入的比率从1990年的87%上升为2000年末的101 %。每年服务性的债务偿还占私人收入的比率达到创纪录的14%。巨额债务的增长可以从美国经济的消费总量中反映出来。美国的消费率从1989到2000年,每年平均递增2.6 %,而同期美国的储蓄率每年平均降低7 %。在近期的今年里,美国的储蓄率甚至变为负数。
过去的十年里,同样显著增长的是美国的贸易逆差,目前大约占GDP 的4 %。目前,美国需要天天流入10亿USD来保持巨额的贸易逆差。
在过去的十五年中,国际金融买卖飞速的进步起来。1970年,世界债券市场总额大约1 万亿USD,到了1980年达到了2 万亿USD,下面就是飞一样的增长:1990年达到12万亿,1995年超越20万亿,1998年达到约25万亿。
在90年代后期,外币兑换的汇市买卖总量天天超越1 万亿,这意味着比1986年增长了8 倍。与此鲜明对比,1997年全球的贸易出口总量为6.6 万亿,大约天天250 亿USD。
各种投资基金的数目同样超额膨胀起来。90年代中期,共有基金和养老基金总量20万亿,10倍于1980年的数字。同样,90年代投资基金的总量大大增长起来。依据经合组织的统计,在1990-1995 年期间各种投资机构在成员国的金筹资产总量增长了9.8 万亿。平均每年增长1.96万亿USD,等于同期OECD成员国总国内收入的10%。
假如对比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系统的经济增长和金筹资本的增长,大家会发现90年代经济周期一个要紧特点,就是虚拟资本增长和实质GDP 增长的巨大差异。
这个巨大差异的重要程度在于虚拟资本代表着从工人阶级源源不断榨取的剩余价值。确实,金筹资本可以从金融及其附属机构中获得靠谱的价值,这个过程也可以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只须另外的资本可以源源不断流入金融市场。但到达某一个点上,金筹资本就不能不调整剩余价值的分配,换句话说,为了稳定的金融体系,实质的经济增长需要飞速膨胀以满足虚拟资本增长的需要。
然而,目前发生的恰恰相反,与其说实物经济增长提供足够的价值以满足虚拟资本将来的需要,不如说目前的所有公司要依赖愈加独立的金融机构去保持它们我们的收益。
正如对这个过程的一项研究所表明的那样:自从80年代以来,投资回报比率的不断上升是以Capital Gains 为重要原因的,而不是Earnings,正如前文所讲的那样,英、美有价证券的增殖占投资回报的75%,而在1900-79 年期间平均比率低于50%。这了解的表明价值的增加愈加依靠于外国资本流入金融市场和投机交易的数目的增加,并且投机资本的流入也将使假定保持良性增长的代价继续增加。
世界资本主义金融结构在90年代的增长愈加像一个倒置的金字塔,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却打造在远远不成比率的价值的增长的基础上。正如一个倒置的金字塔那样,如此的金融结构天生就是不稳定的。
既然如此,虽不是因为地球重力的影响使它失去平衡,但收益的驱使会使投资基金飞速逃逸以探寻新的高回报的回报。过去十年已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明显标志的金融风险就来自于此。
第二部分
大家在1987年股票市场的崩溃中进入90年代。尽管起来自于华尔街,这次崩溃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是一种全球现象。美国政府、金融寡头和德国银行家之间的在利率问题上的矛盾引起了对USD飞速贬值的恐惧,结果致使很多资金从美国金融市场撤走。
只有通过美联储和其他中央银行的大规模干涉,才能防止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这类机构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很多的流动资金。但,在一种十年里反复出现的模式下,他们惯于用的抑制危机的方法却导致了更紧急的危机产生的条件。在这里,流动资金的注入使已经增长起来的日本的金融泡沫进一步变大。
日本的泡沫来自于1985年9 月的Plaza 协议,其中规定中央银行赞同调整世界各主要货币对USD的比价。USD的贬值和日元的升值导致了两个直接的结果。第一,日本的出口变的昂贵了,使得日本的工厂向东南亚转移,在那里货币与贬值了的USD直接挂钩。第二,日本的资产被重新估价,使得日本财富和地价增长,东京股票市场涨到前所未有些高度。最后,在1989年末时日经指数达到40000 点。但泡沫不可以永远持续下去。在90年代初泡沫破灭了,日本陷入了债务性通货紧缩,到今天也没恢复过来。
这确实是90年代的主要特点之1、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没办法从80年代后期导致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日当地价和股票市场的跌落致使了日本银行坏账的激增和资本基础的破坏。这反过来又导致借贷和投资的削减与金融机构的破产。随之发生的经济低迷使得股票和财富进一步降低,促进银行地位进一步削弱。
从ERM 的崩溃到美国的金融泡沫
90年代的首次要紧的危机是1992年欧洲汇率机制的崩溃。英镑在对冲基金的大规模投机下从ERM 撤出,结果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银行体系在一夜间忽然面临100%的利率。
下面是1994年末墨西哥比索的狂跌,和1995年初由克林顿政府组织的500亿USD的对墨西哥的救援。“对墨西哥的救援”其实是个误称。或许更准确地说,是对那些投资了墨西哥债券的美国金融利益的救援。
救援展开不久,另一场危机就进步起来了。1985年的Plaza 协议旨在减少USD币值,扩大美国出口。在80年代后期90年代前半期,出口的增长贡献了美国GDP增长的1/3.但USD的低币值对国际金融体系导致了非常大的重压,并导致了日美经济关系的危机。
到1995年4 月,USD已经贬值达创纪录的79日元对1 USD。与1991年初相比,日元对USD已经升值达60% ,与1994年初相比也达到了30%.但日元的升值对依赖出口的日本经济导致了灾难。当日元在这个水平常,日本的出口商不管从国际市场获得多少收益,也没办法支付起可变本钱。尽管克林顿政府实行的是对日本极端攻击性的政策,它也没办法忽略升值的日元和贬值的USD带来的后果。对美国来讲,危险在于假如持续贬值的USD导致日本的金融危机,日本的资金就会飞速从美国金融市场撤出,致使美国利率上升和经济衰退。而这个时候美国历程了几年的低增长,刚从1990-1991 年的衰退中恢复过来。
1995年4 月,签订了一项旨在减少日元币值,提升USD币值的协议——与Plaza协议正相反。但这项转移了直接可能的USD—日元金融危机的协议导致了长期的结果。USD的升值直至2000年4 月一直是美国金融泡沫的推进力。USD和美国资产的升值致使很多游资从世界其他地方流入美国。1995年世界其他国家购买了1972亿USD的美国有价证券。这是前四年平均数的2.5 倍。1996年购买量达到3120亿USD,1997年为1896亿USD。三年总共超越了5000亿USD!
这对股票市场立即产生了影响。标准普尔500 指数1994年只上升了2%,1995年就上升了17.6% ,1996年上升了23%.到这一年的12月,格林斯潘警告说有“非理性的兴盛”。1997年标准普尔500 指数又上扬了30%.在考察了市场的整体上扬后,Robert Shiller在他的书《非理性的兴盛》中说道:“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1994年初处于约3600点。到1999年,它就突破了11000 点,五年里增长了3 倍多。股票市场的市值总共上升了200%多。2000年初时道琼斯指数突破了11700 点。而同一时期,基本的经济指标绝没增长三倍。美国的人均收入和GDP 只增长了不到30% ,而且几乎一半的增长是通货膨胀导致的。企业的收益也只增长了不到60% ,并且是从暂时的衰退导致的降低了的基础计算的。”
债务的增长和股票市场的上扬与USD的升值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事实上,他们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使得美国的金融泡沫持续膨胀。被升值的USD所吸引的资本流入,负担着债务的增长,而这类债务主如果用于购买股票。股票市场的价格上扬又吸引了更多的资本流入美国,由于预期金融投资会有较高的回报率——这种回报率不是由收入,而是由资产的升值所决定的,这是金融泡沫的经典形式。
一些数据了解明了这个过程。到1999年,标准普尔500 公司债务和其资产的比率是116%,而80年代末时是84%.1994-99 年间非金融企业的借贷达到1.22万亿USD。其中只有15.3% 用于金筹资产支出,至少57% 被用于购回股票。
到2000年首季,企业的资产已达到19.6万亿USD,而1994年还只有6.3 万亿USD。但这与实体经济并没联系。市场资本总额占GDP 的比率在五年间从50% 上升到150%,增长了三倍。同时期的公司税后收益只增长了41.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市场资本总额花了13年的时间才从占GDP25%增长到50% ,而同时期公司收益增长了160%.
“亚洲奇迹”
USD的升值还导致了其他的后果。因为1985年的Plaza 协议和日元的升值,所谓的东亚虎成为日本投资的重点。之后,从90年代初,因为美国经济的缓慢增长,为了寻求新的价值来源,美国资金开始瞄准这类国家进行投资。所谓的“东亚奇迹”是由资金的流入和借助该区域便宜劳动力打造新增生产能力的公司一块导致的。
这不止是亚洲的问题。该区域开始在世界经济中饰演愈加要紧的角色。1990-1997年间,东亚区域占到全球新增投资的2/3 和世界GDP 总额的大约一半。它对美欧经济的刺激用途愈加要紧。
以下的数据了解明了投资的流入对该区域的重要程度。到1996年末,该区域有3个国家坐落于外国私人资本净流入国的最前列。印尼得到第三大的份额,马来西亚第四,泰国是第六。
“奇迹”有两个基础条件:该区域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外国资本的持续流入。但这类条件在1995年遭到反Plaza 协议的压制。东亚的经济体,因为其货币与USD直接挂钩,立即感到重压。他们又遇见1994年中国人民币的实质贬值,使得中国成为对国外资金和生产厂家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取消与USD的联系,将使出口变得实惠,但这不会是东亚虎的选择,由于这将使投资削减。该区域对投资的吸引力之一就是其货币相对USD的稳定。
到1996年,该区域的出口增长开始降低,债务问题加重。之后的1997年泰铢的贬值和泰国房产兴盛的崩溃引发了危机。
从1994到1996年,四个受影响最大的国家的资本流入涨了一倍还多,从400亿USD增加到930 亿USD。在1997年,却是120 USD的净流出。这1050亿USD的差额等于受影响国家GDP 的10%.“1997-1998 年的危机……到2000年已给泰国、印尼、韩国和马来西亚的GDP 导致了10-20%的短期损失。长期损失将更大。此次亚洲危机比以前的金融危机更为深刻和紧急。……据估计……亚洲危机及其在全世界的影响导致了1998-2000 年间全球产出2 万亿USD的削减,大约是全球GDP 的6%. 这是迄今为止最紧急的危机。另据估计,亚洲危机导致了1000万人失业,大约有5000万亚洲人跌到贫困线以下。”
当亚洲危机爆发时,克林顿将它轻描淡写为“小问题”。然而不久之后,因为1998年8 月俄罗斯的债务拖欠和30亿USD的美国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的崩溃,克林顿政府又将金融情况说成是战后最严峻的。
美国的衰退和资本的过度积聚
通过对LTCM的救援,美联储的干涉防止了银行和金融体系的“系统性崩溃”。但这并非没代价的。1998年末因为利率的减少,美国金融泡沫进一步增大,直到于2000年4 月达到顶峰。一年之后美国经济陷入了衰退。
此次衰退最显著的特点是不同于其他战后历次危机的。他不是因为美联储提升利率而引起的。相反,最近的总趋势是价格的低落。
衰退的根本缘由在于股票市场兴盛崩溃之后的投资降低。2001年的11次降息依旧不可以使状况好转,这导致了对美国经济陷入日本那样情况的恐惧的增长。日本的货币政策根本起不到成效,由于通货紧缩的条件继续进步着。而这类条件又是资本过度积聚的结果。
这种资本过度积聚的程度可从电信业看出来。事实上,电信业的泡沫要比互联网业的泡沫大得多。去年9 月4 日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电信业崩溃及其后果的紧急程度。
失败的网站和因特网零售商在他们破产时只是浪费了几千万USD,而依据欧洲信息技术察看机构所说,1997至2001年期间欧洲和美国花在电信设施和服务设施上的资金超越了4万亿USD。
据Thomson Financial 说,在1996至2001年间银行业向辛迪加提供了8900亿USD的贷款,除此之外还有4150亿USD的债券和私人资产和股票市场升值导致的5000亿USD。尽管大家相信,因特网用的爆炸性扩张将会为电信业创造几乎无限的需要。期望从这类蓝色的芯片中获得更多收益的欲望驱使他们走向破产的边缘。
“全球金融市场变得愈加依靠于这种资金的注入。将近一半的欧洲银行在1999年向电信公司提供了贷款。据Moody 氏信用所估计,在经济兴盛顶峰期间大约80%的美国市场上高产的,或者说”垃圾“债券是电信运营商发行的。在经济兴盛期间历史上最大的10起合并案中有5 起是和电信公司有关的。”
这类资金导致的不朽遗产就是所谓“带宽”——传输数据的能力和通讯互联网的所有基础原材料。这种过剩是如此的巨大,以至于即便世界上60亿人口在一年时间里连续持续的打电话,他们的语言数据几个小时之内就能传输完。
文章继续指出,电信泡沫的破灭影响到多方面。电信业拖欠了总共600 亿USD的贷款,导致了上千家投资银行的呆账,设施提供商和有关工业范围削减了超越300000个工作职位。
所有些电信运营商和生产厂家的股票市值从2000年3 月的顶峰6.3 万亿USD已经总共降低了3.8 万亿USD。而所有些亚洲国家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股票市值总共也不过降低了8130亿USD。
这只不过对世界经济常见的资本过度积聚的一个最生动的描述。早在1999年2月,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就警告说“因为生产能力过大”,世界“充斥着计算机芯片、钢铁、汽车、纺织品和化工商品的过剩生产能力。”它总结说,世界工业生产能力和实质用能力之间的巨大差额已经接近30年代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种情绪在国际清算银行的1999年6 月发表的年度报告中体现出来:“不少国家和部门的过剩生产能力将继续成为对金融稳定的紧急威胁。假如不有序的削减过剩的生产能力,资本的回报率将继续让人失望,这将对消费信心和投资支出导致潜在的削弱性和长期的影响。而且,推进资本扩张的机构的偿付能力将变成愈加成问题。”
你可以继续列举标志世界经济衰退和缩短趋势程度的各种指标。大家还要对所谓“新经济”扩大的价值提出质疑。最新的数据表明,收益在1997年之后是一直降低的。Enron 的破产只不过“新经济”的一个例子罢了。
重点不在于衰退已经发生,而在于衰退的本质。这次衰退不是使世界经济走向更稳定的局势,而是从90年代初开始不断进步的不平衡情况的最后表现。
让大家回顾一下:这十年是伴随涌向东亚的投资巨潮开始的——1993年被世界银行称赞为“经济奇迹”。亚洲经济的扩张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和投资贡献了可观的比率。在十年的后一半时间里,美国金融泡沫和投资兴盛在非常大程度上支持了世界经济。据估计,在1996到2000年间美国一家就提供了世界一半的新增需要。但这是通过制造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的金融泡沫才得以达成的。